编者按: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新浪科技,作者韩大鹏,悉地网经授权转载。
1分、19分、79分……
数学,可能是马云心中的一根刺。拔刺,成为他回归教育的“第一课”。
倒“余”
前有刘备三顾茅庐、后有马云三赴考场,都是一段佳话。
1982年7月,坐标杭州。“打过架、缝过针、挨过处分、少有悔改”的小马云奔赴考场,数学成绩:1分。
落榜之日,他确信“不是块读书料”,便做起了临时工补贴家用。那一年,18岁的马云踩着三轮车送杂志,穿梭于杭州的大街小巷。
命运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发生改变。
一次,他来到浙江舞蹈家协会,在抄写文件时意外阅读了路遥的《人生》,这为迷茫的他点亮了明灯,他决心再放手一搏。
次年,马云二赴考场,数学成绩:19分。
家人劝他放弃读书,蹬三轮可以养家糊口,谁料他越挫越勇,再次备考。
在马云自传《我的人生哲学》中,关于第三次高考有过详实记载:高考前三天,一位姓余的老师对我说:“马云,你的数学成绩那么差,如果你的数学能考及格,我的‘余’字倒着写”。
这句断言让马云甚是郁闷。临考前,他背下了10个数学基础公式,将公式套用到试题中,最终成绩79分,奇迹般地及格了。
年少的马云对这个分数很是满意,这是他有史以来的数学最高分。最后,他以低于本科线5分的成绩进入杭州师范学院念专科,恰巧那年英语专业招生未满,为了完成升学计划,外语系的老师们挑选了几名成绩较好的专科生,调配到外语系读本科,马云便是其中之一。
余老师的姓被倒写了,误打误撞的马云开始与英语结缘,毕业后成为了真正的马老师,后成立了海博翻译社,最终缔造了阿里巴巴的传奇。
对于这件事,他还总结过一句话:“要学会做梦,做大梦。梦想实现的那一天,所有笑话你的人都将成为见证你梦想实现的人”。
▲11位全球顶级数学家和马云“上课”。
“课堂”
数学,必然不是马云的强项,技术更不是。
但人各有所长,拥有语言魅力和人格魅力促使马云成为了企业领袖,懂数学懂技术的人才,自然而然地向他靠拢。
在走出考场的34年后,他又和数学较上了劲儿。
2018年9月18日晚,坐标阿里巴巴园区。来自全球的11名知名数学家和马云围坐一团,众人展开了一场关乎数学与科技的头脑风暴。
“异缘联想”、“黄金分割”、“无穷多组素数”……一个个陌生的专业词汇在马云耳边环绕。数学思维式的碰撞持续了近40分钟,“学生”马云一言未发。
点头肯定、托腮凝神,闭目冥想……他听得相当专注。
好在,有人打破了看似尴尬的局面,将数学引向了对社会的意义与价值。“数学本身,是可以衡量一个社会、一个民族进步的程度”,数学家张益唐话音刚落,一旁的马云不住点头。
待众人发言完毕,马云这才端起茶杯,小抿了一口。
“我连数学的门都没进去……”,接过话筒,一向善于演讲的他突然有些难为情,“实在不敢在各位面前班门弄斧,我只是向数学表示敬畏,向在座的各位数学家表示敬意”。
对话的最后,他用英文向“老师们”汇报了学习心得:
“我感到很抱歉,这么多年,我们给予基础数学的关注不够。大家现在讨论的数学与未来密切相关,这是我们阿里巴巴愿意支持数学的原因”。
“中国如果在数学上上去了,将会是人类世界在数学上的进步。如果阿里巴巴可以为数学做一点点事情,我会倍感骄傲”。
这两句话,赢得了众人的掌声。
“下课”铃响,马云率先起身,向授课的“老师”致敬并合影。他说:“我今天上了最好的一堂数学课”。
门道
“下课”后不久,阿里巴巴突然发布了一个数学计划:这家中国的互联网巨头,将举办一场全球性的数学竞赛,号召全社会的年轻人热爱数学,试图从这门基础科学中发现新知。
通向数学世界的船,已经起锚,准备远行。马云乘阿里巨轮站在渡口,伸开双臂招呼大家上船。
48小时,全球4万多人报名参赛。经过线上测试,328人入围决赛。
报名表中可谓“藏龙卧虎”:韦东奕,第49届和50届国际数学奥林匹克赛满分者;聂子佩,第51届奥赛唯一满分和第3届罗马尼亚大师杯满分者……
这场数学巅峰之战,定在了11月25日。
几何与拓扑、数论与代数、方程式、应用数学与计算数学,三百余人在这四个方向上拼尽了全力,4个小时后,51人脱颖而出。
回看这场赛事,获奖者年龄差别之大,从事行业之广,可谓空前。他们中,年龄最小的仅有13岁,00后学生不在少数,有工作数年的谷歌工程师,还有来自摩根大通的数据分析师。当然,主要获奖人群还包括数学教师。
成绩公布后,有爱好者将预选赛试题公布网络,大批网友惊呼“题目都看不懂”。
▲预选赛试题之一。
正所谓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。
数学爱好者们更关注的是解题思路和出题缘由。例如一道题目中涉及“外卖小哥如何送外卖最快”,这绝不是简单的算术,其背后反映的却是数学中的“网络流”问题。
如今,全国外卖小哥和快递员人数已超千万,如果通过数学模型和算法的助力,理论上可以提高15%的配送效率,加之人工智能等数据分析,效率还有望突破30%。
或许,这就是马云口中数学对社会发展的意义所在。
▲马云为获奖者颁奖。
延续
“看重学习能力,不在乎出身”是马云的人才观。
显然,获奖者们都有着极强的学习能力,他迫不及待与众人见面,“这个颁奖典礼我催了行癫(张建锋)好几次了”。
上周五,马云为三百余人举行了竞赛颁奖典礼。他坦言,“我看过试卷,几乎没有一道能看懂!”
这话不假。相信知晓答案者寥寥,但在获奖者看来,这就是兴趣所在:
那场4万高手对决的预选赛,让27岁女孩顾陈琳记忆犹新。
2018年9月下旬的一天,在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读博的她,特意为这场赛事定了两个闹钟,“因为时差的关系,半夜爬起来打数学比赛,我还是第一次”,顾陈琳告诉新浪科技,这场数学竞赛与其他赛事相比,最大的难点在于不确定性,“这是第一届,谁都不知道比什么。这很奇妙,也很有趣”。
她有两个希望:
第一,用数学知识打破机器学习目前所面临的“黑箱”问题;
第二,我可以和马老师交流一下吗?
“用马老师的话说,无用之用才是真正的用”,刚刚从北大毕业的张钺获得了金奖。他眼中,数学与阿里达摩院的事业息息相关,“它是一切科学的基础,比如说颇具前瞻性的量子计算机,就和拓扑有关,有一个数学方向叫拓扑量子场论,它用来搭建量子计算机的数学模型”。
按照阿里人的说法,举办数学竞赛绝不是出于人才储备的考虑,更没有数学家的岗位。一切,只是想让社会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和乐趣,仅此而已。
在杭州的几天里,张钺等人在草坪上席地而坐,他们在樱花盛开的西溪湿地旁交流切磋,在古典音乐里寻找着解题灵感……
马云的数学赛犹如一条长长的纽带,串连起了热爱数学的那群人。这场赛事,还将延续。
结语
已识乾坤大,犹怜草木青。
从1分到赛事倡导者,马云走过了36年。舞台上,他与51名获奖者一一握手,羡慕之余,更多地是对数学的敬畏。
IT、DT、AI、IoT……芯片、算力、量子、数据……
这些都与数学密切相关。“现在阿里巴巴收入很好、利润也不错,所以钱应该投在哪儿?就应该投到人类进步上去,特别是像数学这样的基础科学上面”。
“拔刺”的同时,马云更希望:有所作为。
本文(含图片)为合作媒体授权悉地网转载,不代表悉地网立场,转载请联系原作者。如有任何疑问,请联系editor@cyzone.cn。咨询微信客服
0516-6662 4183
立即获取方案或咨询top